「英國研究,氣候變遷導致亂流增多」、「美國公布,氣候變遷威脅國家安全」、「路透社報導,氣候變遷,非洲大壩瘧疾風險恐倍增」……,種種新聞令人憂心,美國NASA證實,2016年八月份的天氣溫度再破紀錄,較往年同期增溫近一度,雖地球有自我演化的能力,這場大部份原因是由人類引起的環境變化,終究得仰賴人類來收拾,今年五月,國際媒體如《Fast Company》、《Eco Watch》、《Sciencealert》等,均報導一項消息,荷蘭正在阿爾梅勒興建一座名為「ReGen Village – The First 100 Home Village」的生態村,村內糧食、能源自給自足,並可在封閉的循環系統內,自主處理廢棄物,要為地球實踐一場「從搖籃到搖籃」的社群可能性。
可供100戶家庭移居的ReGen Village即將於2017年竣工,綜觀外電報導,除詳實說明落實面,透過跨國、跨界合作,於糧食、水資源、電力能源、廢棄物循環的深思熟慮,著墨於如何營造與生態休戚與共,以及更符合人類發展的社群新關係,讓永續與社區互助不再紙上談兵。
糧食生產在ReGen Village,可謂集都市農耕的方法於大成,氣霧耕、魚菜共生、樸門、食物森林、垂直農場、高產能有機農業等作法,都能以更少資源來收穫更多糧食,家戶廚餘可餵食牲口,或堆肥養殖黑水蠅,這種存在於大自然的昆蟲,可快速消滅殘渣,它不但是鳥類、齧齒類的美食,更是雞鴨魚類鍾愛的蛋白質來源,「人類使用地表40 %的面積和70 %的淡水資源來生產食物,這是森林破壞的驅動力,也是溫室氣體最大的單一排放來源,我們將食物運輸到地球的另一端,卻因此浪費30 %的糧食總產量。」ReGen Villages執行長James Ehrlich勾勒著可能實現的願景與可避免的資源浪費,「我們粗估經由垂直農場、食物森林的永續系統,達到生態平衡的正循環,每年將可生產上噸的有機農產品。」
關於能源自營,ReGen Villages亦有作為,利用地熱、太陽能、太陽能光熱、風能與生質能來綜合發電,使用智慧電網調節峰期,如此可自動送電為電動車充電,並為歐洲的隆冬帶來電能,沼氣槽將無法堆肥的廢棄物轉換進入電力和淨水系統,儲水設備則收集雨水與灰水,來供給糧食灌溉和民生用水,「ReGen Villages只是開端,若能解決潮濕、寒冷的氣候區,下一步便是面對乾旱,人類需要處理這些問題,否則地球不會成功。」James Ehrlich表示。
除ReGen Villages之外,各國政府亦有意識推動相關研究,台灣起步雖晚卻也努力不懈,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之內的八煙聚落,由於地處偏僻,長年發展緩慢,反而保留了珍貴的梯田地貌與人文景物,它曾是日據時期「八煙望洋」的聚落,也是「魚路古道」昔日往返台北與金山鄉的重要驛站,1991年,環保先驅者羅伯特‧吉爾曼為生態村訂立標準,「人類活動與大自然的和諧融合,有利於人類的健康發展,且可永續發展。」2006年,強納生‧道森接棒於著作《生態村:可持續發展的新邊疆》當中補充五項原則:
- 生態村是由基層運作,而非政府資助的項目。
- 居民在生態村實踐的社區生活應具重要價值。
- 生態村居民不會過度依賴政府、企業和外界的水、食物、住房、能源以及其他生活必須品。
- 生態村居民在精神層面擁有相同的價值觀。
- 生態村作為研究示範基地,也為他人提供重要教育經驗。
(圖說:八煙聚落-梯田水中央是遊人到八煙聚落必看的景致;攝影:周穎宗)
自古以來,利用先天資源就近取材,一直是先民在墾荒過程中所不斷積累的生活智慧,八煙聚落東北季風強勁,氣候潮濕冷冽,山坡陡峭開墾不易,硫磺地質所形成的火山岩層亦加諸多重困難,因此八煙居民在演繹與自然共處的歷程中,演化出順應天地,適地適性的生存模式,以火山岩築構冬暖夏涼的屋舍、蜿蜒水圳,與建立社群核心的洗衣洗菜池,沿地勢挖鑿層層梯田,引山泉水澆灌農耕,儼然形成自給自足的現代桃花源地,時至今日,南瓜、地瓜、山苦瓜等瓜筍類,和適應濕寒的白蘿蔔、刈菜,筊白筍等,依舊是當地農民種植的主力,走在八煙聚落的山徑裡,鳥鳴聲不絕於耳,梯田倒映山巒,霧氣繚繞,瓜棚下的蝴蝶貪婪吸允花蜜,里山精神倡議的「生活、生產、生態」三生議題,約莫如此景象,八煙聚落作為生態村所代表的重要價值,與羅伯特‧吉爾曼、強納生‧道森的宣言不謀而合,近幾年,在林務局的推動之下,台灣不同形式的生態村、生態聚落如貢寮、豐濱部落等地,正以不急不徐之姿,在各地綻放樣貌。
(圖說:八煙聚落-以火山岩建築的屋舍;攝影:周穎宗)
文/周穎宗 圖/Cha già José、James Mann提供,周穎宗攝影